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愚弟什么意思的问题,以及和愚弟是什么意思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愚弟什么意思愚甥是什么意思愚弟什么意思愚弟就是指谦词,是往年读吴小如(1922-2014)先生学术短札,获益匪浅,印象最深者是关于尺牍谦词“愚”的讨论。小如先生在《称“兄”道“弟”及其他》与《长辈对晚辈的谦称》两篇文章中,认为“愚”字是“以上对下、以尊对卑、以长对幼的所谓‘谦词’,平辈之间是不能用的”,“称‘愚’的一方必须辈分大,或年龄长,或社会地位高,才有资格向对方如此自谦”,“长辈可对晚辈自称‘世愚弟’,这个‘愚’便是长辈对晚辈的谦称”。此后,凡遇书画作品或文人尺牍,笔者即对上下款尤为留意,也发现有些情形不尽如小如先生所言。查阅相关资料,始知语文学界对小如先生的观点,早有辩驳之文发表,但所用论据多是《西游记》《歧路灯》《儿女英雄传》等明清通俗小说中的语言材料,而于晚近文人信札等却付诸阙如,似有隔靴搔痒之嫌。“愚”、“愚弟”在文人尺牍中究竟如何使用,仍觉有“闲话”一番的必要。
以“愚”自称,其来久矣。清人梁章钜《称谓录》卷三十二“谦称”类中收录“愚”、“下愚”,引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梁章钜案:皇侃《论语义疏》:“愚,不达之称也。”)及华覈《自责文》:“猥命草对,润彼下愚”。《称谓录》未收“愚弟”,可知“愚弟”应是一个较为晚近的词,早期典籍无征。福格(1796-1870)《听雨丛谈》卷六《名刺》记载了清道咸间称谓情况:
“……此康熙年中事。今又二百年,风气益变,全无前称。亲戚称‘姻’,世交称‘世’;同年只称‘年愚弟’,而去‘家’字;老师与门生称‘通家生’,亦称‘同学弟’;若子侄之师,则互称‘通家弟’;同门友称‘门愚弟’;督抚与司道名刺称‘愚弟’,与府厅称‘寅愚弟’,与州县称‘寅弟’,与下僚称‘年家眷弟’。”
就现有文献材料而言,“愚弟”的频繁使用主要在明清时期,尤在清中期以后,晚清民国仍在延续。
1935年至1938年间,开明书店出版了《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国文百八课》,由夏丏尊与叶圣陶两位语文大家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三联书店分别于1985年、2008年再版。此书第八课“书信和礼仪”说:
“书信里的称呼向来是很复杂的。称对手的有‘仁兄大人’、‘阁下’、‘足下’、‘执事’、‘台端’、‘左右’等等,自称的有‘愚弟’、‘鄙人’、‘不佞’等等。现在改得简单了,除彼此有特殊称呼的以外,一般的尊称是‘先生’,知友称‘兄’,自称是‘鄙人’或‘弟’。‘我’字向来是不常用的,现在不妨用了。”
据夏、叶二老举例,“现在”之前的晚清,常用书信自称有“愚弟”、“鄙人”、“不佞”等;“现在”即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的时期,“愚弟”、“不佞”已不常用,多用“鄙人”或“弟”。这一段文字可以反映当时的情况,但只是一般情况,具体使用则因人而异。例如周作人虽写白话文,文中却常爱以“不佞”自称。至于“愚弟”,1949年后也仍有使用。林散之(1898-1989)与启功(1912-2005)同为20世纪后期书法大家,林散之年长14岁,属于长辈。作为晚辈的启功曾在上世纪70年代致函林散之,景慕求教之意溢于言表(信中言“倘蒙恕其烦渎,当时修笺牍,以求教诲”)。林散之给启功回信,落款书“愚弟散之上”(下图),用谦辞“愚弟”自降一辈,以体现书信交往礼仪。今日长辈与晚辈书面交流,也会以“弟”自称,“弟”前加“愚”则较少了。
愚甥是什么意思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弟、愚甥、愚侄等。
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准确的称谓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称谓礼仪有姓名称谓、亲属称谓、职务称谓、性别称呼等四个大类,称谓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外交活动中都非常重要。
关于本次愚弟什么意思和愚弟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